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第六週進度-霸權、解構與重構

隨著課程進入到第六週,有關符號學分析的層次(外延、內涵、迷思、意識型態)以及廣告的技法(轉喻、隱喻、凝視)相信同學們已經略之一二,具備了「解讀」廣告文本的能力了。因此本週除了小考外(小考範例已另外發一篇,請同學們多加參考),開始進入下個階段的課程,也就是廣告「重構」。




意識到霸權的存在

因此本週課程進度先複習了葛蘭西的「霸權論」。霸權論主張:「意識型態是一個戰場、一個爭霸的場域」,可讓不同階級、團體來競逐。但需要注意的是,宰制的團體為了維持其優勢地位,也會進行「收編」。換句話說,就是納入原先不屬於團體內部的思想或手段。

若以政治團體舉例,國民黨為了穩固執政的正當性,近年來也逐漸承認台灣獨立(與中國大陸互不隸屬)的現況;再舉一個例子,最初搖滾樂的形成是為了作為抵抗主流的「噪音」,它是一種宣揚、表達立場的手段(例如反戰)。經過多年的發展,它逐漸成為青年人蔚為喜愛的「風格」,於是再市場利益的考量下,遭到唱片公司的「收編」。直至今日,吉他的「破音」以及爵士鼓「重拍的節奏」已經見怪不怪,成為「流行音樂」的一部分特徵。


構連理論(Articulation)

符號是由符號具及符號義所組成。然而他們之間的連結並非是自然而本質上的,而是武斷的、約定俗成的。換句話說,符號的意義是歷史鬥爭的結果(例如「黑人」此一族裔最初與笨、醜、髒等意義連結,進而產生「歧視」),我們必須透過符號學找出背後的迷思及意識型態。


解構(Dis-articulation)

看到這邊同學們應該可以理解,先前課程的訓練涉及的是對廣告文本的「解讀」。這個目的即是為了下個步驟--「解構」,必需先能看懂,才能區辨出蘊含再廣告文本內部那些經由權力、文化建構而成的意義連結。


重構(Re-articulation)


最後一步,援引一套新的價值體系,重新構連符號的意義




接下來看看同學們課堂上練習「重構」的案例及原圖:

資料來源(http://www.stand.com.tw/showroom/view.php?C=5271537)
廣告原圖


案例一
這位同學將原本的「中年婦女」置換成「小女孩」,原本「專業的形象」替代成「嬉鬧不專業」的形象,也就是說,將廣告中可見的元素「相反」過來,試圖破除「年齡迷思」。但這個例子並未達到「重構」的標準,它反倒擴大了廣告的市場,變成「小朋友也可以用的掃把」,強調了產品的易用性。



案例二

這位同學置換的不是年齡而是「性別」,將中年婦女換成年輕的、西裝筆挺的男性,試圖破解中年婦女負責家務勞動的性別、年齡迷思。但是跟上個例子一樣,這個例子變成是透過「反迷思」擴大了既有市場,反而變成強調男性也可以輕易上手,簡而言之--依然在賣掃把。



*重構秘訣:

同學們需要注意的是,「重構」最重要的意義是「重新援引一套新的價值體系」。也就是說,需要透過「技巧」去揭示出原本廣告所遮蔽的意識型態

在這個例子當中,瑪麗亞(外籍移工)作為產品效能的類比物,依照標題來看,她的工作權是被威脅的。但是畫面中,瑪麗亞卻面帶微笑,好似在家務勞動中獲得極大的快樂及成就感。

事實上,這則廣告遮蔽了「女性外籍移工」受到的雙重壓迫。第一是國際階級的歧視,相對於來自歐美地區的「外籍人士」,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在台灣社會中普遍被稱為「外勞」,這源自於我們對國際階層化的想像。第二是身為女性的壓迫,東南亞的女性外籍移工在台灣受到了諸多不平等規範的限制(例如禁孕條款)。

因此,在重構的技巧上,要考慮的是如何揭示出瑪麗亞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她如何受到權力的壓迫。例如從她的表情(畫成哭臉)、身上值星背帶的文字(改成廉價勞工)及標題(身為母親,我打掃的、我照顧的都不是我的)著手。總之,「重構」必須先正確的「解讀」出廣告文本的意識型態--它遮蔽了什麼既有狀況?它收編了什麼?之間權力的運作又壓迫了誰?再透過技巧將其巧妙的表現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