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時的景況 |
同時,他以「查理週刊」、「阿拉伯藝術家Heba Amin」及「塗鴉藝術家Banksy」為例,來分享文化反堵行動是如何以文化藝術創作的形式來達到與市民社會的對話效果並促成民眾的反思。
案例一:查理週刊事件
法國左派周報《查理周刊》於2015年一月八號遭到恐怖攻擊,造成12人死亡20受傷。這起恐怖攻擊的導火線為2006年時,查理週刊轉載了原先刊登於丹麥週刊的諷刺漫畫,此漫畫的內容涉及了對伊斯蘭文化的揶揄,而該漫畫的創作者也因此遭到了死亡威脅。
法國的諷喻文化則必須從法國諷諭媒體與民主政治的不可分割性談起,諷刺漫畫起源於十九世紀上半葉,由於當時普遍識字率並不高,創作者們透過圖像化的方式,放大政治人物的特徵,以「逗趣詼諧」的方式來表達媒體對政治時事的批判訊息。從此,政治諷刺漫畫在法國便成為一種媒體針貶時事的表達形式之一。
《查理週刊》的封面,皆涉及對伊斯蘭文化的揶揄 |
以較為鉅觀的角度來看,引發伊斯蘭文化與法國文化的衝突來自於法國「政教分離」的原則。以當代的民主法治精神來看,「政教分離」的原則是為了讓不同階級、種族、性別與信仰的人,都能夠在基於對法國價值的認同(自由、平等、博愛)、在同個法治基礎上成為平權平等的公民。然而這個源於民主法治的平等精神,卻讓普遍「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文化相互衝突(關鍵在於當代民主國家對「言論自由」的保護,較能允許對「他者」的批評,即便其言論是帶有種族意識型態的),這也讓穆斯林群體在法國的地位相較其他歐洲國家要更加敏感。因此,在法國社會中便形成了「我不同意你,卻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V.S. 「教義即為生活中心」的矛盾及對立,而這也間接造成2015兩次針對巴黎的恐怖攻擊。
案例二:阿拉伯藝術家Heba Amin
阿拉伯藝術家Heba Amin受邀替美國劇集「國土安全」的拍攝現場繪製阿拉伯語的標語,替場景本身增添真實性。但Heba Amin在實際替劇組創作時,卻將大量戲謔美國的標語繪製在牆上。隨後在製作團隊毫不知情的狀況下,Heba Amin在劇集播出的同時在網路上公開此起文化反堵的舉動,針對美劇中扭曲的中東形象提出批判。於是在網路上形成一陣討論的風氣,算是相當成功的文化反堵案例。
Heba Amin創作的佈景-「國土安全局是個大西瓜」
*照⽚片取⾃自: http://goo.gl/G5BDnR
|
Heba Amin創作的佈景-「國土安全局是種族歧視」
*照⽚片取⾃自: http://goo.gl/G5BDnR
|
案例三:塗鴉藝術家Banksy
匿名塗鴉藝術家Banksy自詡為「藝術游擊份子」,從體制外的行為介入社會,具有反社會、匿名性、游擊性的批判性格,日前在英國一廢棄遊樂園推動「DISMALAND」大型藝術計畫。
展覽中包含Damien
Hirst、Jenny Holzer、Jimmy Cauty等共50 餘位藝術家作品,以反轉的美國迪士尼形象為主體,針對當代議題透過藝術創作提出批判,而展覽結束後,所有的創作都將移至法國加萊難民營作為回收使用。
照片取自:
http://passage.life/2015/08/banksy-dismaland/
|
照片取自:
http://passage.life/2015/08/banksy-dismaland/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