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的,《傳播與文化》這門課自9月開課以來已經進行了約12周的課程,已然進入尾聲階段。一直以來,課程主要以理論的教授講解及實務習作的並陳來進行,目的是希望課程中所提及的各式「文化理論」不只是存於課堂中難以窺其堂奧的艱深文字,其所提供的思辨邏輯、思考基膜及視野,是可供同學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面相中可加以運用的技能與方法。
正在演說的馬慧妍學姊 |
專心聽講的同學 |
因此本月的12月3日,我們很榮幸的邀請到了馬慧妍學姊來進行一場「文化反堵講座」。在這次的講座當中,馬慧妍學姊以自身的經驗出發,與同學們分享了在澳門所進行的一系列文化反堵行動,展示了課堂中所學的相關技能是如何在實際的案例中發揮作用,而「文化反堵」的精神又是如何在具體的文化行動中體現出來。
創立部落格「喧嘩」
馬慧妍學姊表示,鑑於當時澳門的社會評論、尤其網路評論相當少,因此與兩位朋友共同創辦了「喧嘩 THE SOUNDS」。並把它定義為一個「思考、聚集、言論的公共空間,特別關注性/別、文化、教育、消費等議題」。主要以評論文章為主,但仍會以其他方式創作,如詩歌、寓言故事、表演式寫作(performative writing),並嘗試介入澳門的公共事件。
實際案例一. 桃花崗事件
其中一次案例,是從桃花崗事件取材的「《桃花要唱K》一桃一詞徵圖活動」。桃花崗是目前唯一被列入澳門文物名錄上的街市建築,亦是仍運作的澳門街市之一。長久以來,澳門政府將桃花崗視為公家地,並發牌給當地的攤販營運多年,期間未有任何地主出現或行使任何擁有權。
但2009時,澳門地產商丁文禮聲稱持有2004年法院的判決書,表示以透過「和平佔有」取得該土地的擁有權,並要求桃花崗的攤商搬遷。由於此事件的影響,澳門民政總署於2011開始陸續停發攤商的營業牌照。而在2012年9月初,地產商開始興建工程,使當地攤商難以營業,同年9月25日,政府發佈新聞稿宣稱桃花崗並非公有地,而為私有地。
馬慧妍學姊表示,就在這樣的事件脈絡下,與友人開始組織「《桃花要唱K》一桃一詞徵圖活動」的文化反堵行動。
行動當時發佈的參與規則 |
當時徵得的圖片:
實際範例二. 民間公投事件
2014年7月,由澳門良心、青年動力、開放澳門協會等團體組成的「澳門特首選舉民間公投管理委員會」宣布將在2014年8月特首「選舉」期間舉辦「民間公投」,目的在於由下而上的表達澳門民眾對於官方普選機制的不信任。
雖然「民間公投」實質上是不具法律效力的,但網路上依然有反對者製作影片攻擊舉辦「民間公投」的意圖。
《認識清楚,維護法治,謝絕公投》
而《喧嘩》則針對此則影片進行「重構」,製作了另一篇短片予以回擊。
《認識清楚,政制向前,支持公投》
馬慧妍學姊指出,這是一次絕佳的文化反堵。這向公眾展示了:符號是可操弄的,我們所接收的敘事,都是隱含著權力結構的結果。
其他的文化反堵案例
例如《愛瞞日報》就是典型的文化反堵,它是目前澳門兩大獨立媒體中的其中之一,模仿澳門的傳統大報《澳門日報》,以名字諷剌《澳門日報》總愛向澳門人隱瞞事實。
這類「重構」經常有互文性的特質 |
「愛瞞」與「澳門」的對比 |
反堵行動的反思
馬慧妍學姊最後指出,在「喧嘩」一段時間後,便開始猶豫了。原因有幾個,其一是網民的參與都只是「一時衝動」,貼個圖、按個讚、分個享,大家的熱心只有一剎那,像今天我再分享桃花崗,就可能就沒什麼迴響了。我不是在責備網民,因為這就是這個世代的特性。不過這是我們的課題,在資訊爆炸的狀態下,我們沒有時間一直打游擊戰。這頭支持過桃花崗,很快又會有新的事出來,公民(或熱心的網民)的參與時間是有限的。我們獲得了一時的注意力後,如何繼續下去?如果大家參與過後,轉眼就忘記了,那我們除佔了這個話題便宜外,有沒有真的帶來什麼意義?這是進行文化反堵行動時,必須要多加思考的部分,究竟行動整體對話的對象是誰?目標為何?都需要策劃者多加思考,整起行動才不會淪於單純的「惡搞」,而不被於市民社會所重視,最終也無法達到任何結構性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